top of page
02_FB BANNER 活動頁.jpg

時間: 2019年10月18日 14:00-17:30

地點:台北世貿一館 ART TAIPEI 講座區

檔案館也許可以認為是圖書館的延伸,除了典藏書籍之外,更收羅文件、照片等物件,多面向的保存事件周遭的材料。進入數位時代之後,資訊的搭載與傳遞,不須大量倚重物品,對於物質性材料的討論逐漸降低。相對的,資訊呈現的方式與當下氛圍,也慢慢成為議題的核心。此時,藝術創作也進入數位化時代。多媒體藝術的形式與內容相當多元,其作品典藏與再展出的方式,亦不斷引發討論。面對實體典藏品逐漸變少、數位作品不斷增加,數位時代下的檔案館將面臨截然不同的典藏品與收藏形式。如何保存、詮釋數位藏品成為檔案館必須面對的問題。本次講座將從攝影、影像與聲音收藏為切入角度,以檔案館營運實例,討論數位時代下數位藏品的典藏嘗試,以及可能面臨的問題與思辨。

第一場:Photography and Video

    Videotage 在1986年成立,肩負三樣核心使命,一是記錄文化與社會歷史,讓不同層面的庫藏互相對話,二是服務多元客群如藝術家、學生等,三是透過教育、線上資源等傳遞與擴展我們的庫藏。Videotage的庫藏主要以各種標籤為基本架構,但最近出了不少問題,因為他們太過模糊(12項),在檢查方面也有疏漏。他們的標籤系統分成三個部份,分別是大分類、描述關鍵字與藝術家編輯的標籤,藉由這些標籤,可以看出藝術家如何回應一些社會事件與運動。但是這樣收錄的缺點是資料量過於龐大而且難以理解或找尋,也因此他們近年開始使用了一些開放的資源如DublinCore對影音的字詞分類與Collective Access能夠自動轉換成分類標籤的資料庫等。當然,這些標籤也需要客製化成機構適合的類型。

    VideoClub 成立於2005年,專注在錄像或創意科技上。VideoClub沒有典藏、沒有空間,但會跟其他組織(如Videotage)合作。VideoClub國際的計畫跟他們合作逾六年,而其中一個大計畫〈彼岸觀自在〉系列是希望避免以西方策展的角度來選擇作品,來討論香港與英國的關係。此外他們也在第二期的計畫裡討論香港的時事,並藉此傳達到亞洲甚至國際的觀眾。在第三期的作品中,VideoClub利用Brighton大學的資源策展,十分具有挑戰性,同時也發現面對面交談是能實際接觸的最有效的合作方式。〈彼岸觀自在〉系列計畫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用雙語的方式呈現,而能接觸到英國以外、台灣、中國等地的觀眾。VideoClub也曾獲得日本的補助,典藏日本一些藝術家的作品,融合了動畫、次文化等等更加不同於之前風格的作品,帶來新的刺激。此外,他們也另外在台灣典藏了一些錄像作品,在藝術節、車站等展演場地展出,形同踏出了舒適圈。〈光圈〉是VideoClub與上海合作的計畫,但並不是公部門贊助的計畫,透過跟學校、私人美術館合作,這種鄉土交流也能提升多元性。他們發現在中國的工作並不是那麼有結構,也不太有金援,但也更需要彈性,畢竟如果在一個國家發展專案,就有必要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

    在地實驗從事數位協力與製作工作,他們是開放、分享的,不是為了收藏;不是專題導向,而是以與藝術家之間的個人情感連結為動力;將影像當作工具而不是科技修復—這是他們與這次主題間的關聯。他們與很多實驗劇場合作,也取得一些藝術家音頻的授權,因而得以公開播出。資料庫不是在地實驗的主要業務,他們更常從事數位藝術的製作。在2016年後開始有典藏影像公開放映的活動,而藉由這些活動嘗試聯絡到當事人,拼湊當時事件的樣貌,在地實驗發展了一連串對不同劇場展演藝術事件的典藏。同時,在地實驗也邀請藝術家以這些歷史影像為文本進行再創作,這些實驗其實也幫助他們回過頭來反思可能的數位典藏方式。

第二場:Sound

    聲音掏腰包是2008年成立,推廣聲音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扮演宣傳、教育與收集的角色。同時他們也希望幫助創作聲音藝術的藝術家持續探索與創造。聲音圖書館是他們其中一個計劃,因為他們發現聲音對觀眾還是有一定的距離,所以除了關注聲音外更辦理許多活動跟聽眾互動,希望藉此加深他們對聲音藝術的興趣與理解。聲音掏腰包認為聲音之於人是一種偶遇,每個人都可以是聲音的收集者;他們同時也希望呈現藝術家是如何用不同媒介收集聲音,並邀請採集者捐贈給聲音圖書館。聲音圖書館不單純收集聲音,也希望結合不同領域——如詩或其他文字——呈現給聽眾,並且互相學習。聲音掏腰包其他計畫包括關注市區發展,藉由田野採集訪談,研究甚至模仿聲音在歷史中更迭的脈絡。在聲音圖書館的網站中,更提供了聲音採集與創作的線上課程,鼓勵有興趣的人參與。

    立方計畫空間位於公館的巷弄,成立於2015年,定位在當代藝術策展與現代聲響文化的研究,致力於討論脈絡中的現象與作品。不管是什麼聲音、再怎麼微小,都能鳴放向世界發送,也能錄成錄音帶或唱片留給未來世代,但這些科技都使人和聲音的創造者隔離。聲音的本質,與聲音的留存,都是立方計畫空間的關注點。他們也曾舉辦講座邀請樂手、行動者、藝術家、研究者、學者講演自身觀眾與經驗,也曾在2011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以影像檔案解嚴後的兩個聲響文化歷史片段「噪音運動」與「異議歌曲」展現一群藝術家、樂手以發出聲響作為對主流政治的抵抗。立方計畫空間也策劃許多聲響展覽諸如嘉義聲音再生計畫、樂隊文件展、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等。「聲軌」是立方計畫空間將台灣聲音藝術的歷史脈絡歸納彙整的線上資源,透過文字雲、時間軸等提供使用者認識、探索聲響文化。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