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iA藝術家總錄編制準則

  • 柯人鳳・蔡慶伶 / 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整理
  • Jul 22, 2017
  • 6 min read


序言

本指南是為準備(或是考慮)進行藝術家總錄編制者而作的。藝術家總錄(catalogue raisonné,以下簡稱總錄)為涵蓋某特定藝術家生平完整、已知的所有作品,或是依據特定時期的部分作品(例如畫派時期、風格手法、媒材全數羅列後)所編輯而成的一項重要目錄。不同的藝術家其總錄編制的方式不盡相同,本指南著重在西元1300年至1960年的畫作,彙整具共通性的編制方針,這些方針是一些必要條件,但並非鐵律,未來希望總錄編制者可以提供相關建議來擴充這份指南。在總錄編製的過程,對於作者歸屬(authors

hip)與真實性(authenticity)的界定,一直是相當重要的議題。在多數情況下,實際出版總錄與理想中的標準都是有差距的,因為有限的預算而限制發展符合期望標準的總錄是常見的情況,也同時為總錄創造還可以進步的空間。


本指南目標為:

  • 提供一份協助總錄編制者的準備清單,涉及的層面包含學術、科學、法律、經濟與實務。

  • 提倡最好的作法(總錄專業化與標準化作業)。

  • 常見困難的解決方法。


藝術家總錄編制作業流程


1. 準備:創造有利條件

1.1 具備藝術史學位或是掌握基本藝術史研究技巧。

1.2 具備審視該項主題的史學知識。

1.3 加入專業組織,例如藝術家總錄學會(Catalogue Raisonné Scholars Association)。

1.4 聯絡該項主題的專家,或查看藝術家相關的總錄計畫。

1.5 有鑒於總錄編制是一項綜合領域的研究方法,應探詢與其他專家合作的可能性。

1.6 取得藝術家作品的重製許可,以盡量減免或降低費用。

1.7 建立電子資料庫以歸檔圖像、資料與文書,並制定圖像及檔案命名的準則。

1.8 藉由直接檢視作者歸屬無爭議的作品來訓練個人眼光,並透過大量觀察同時期藝術家的作品,來提升個人作品鑑賞力。

1.9 宣傳總錄編制的訊息:

1.9.1在合適的機構網站上、拍賣圖錄和藝術雜誌裡置放廣告,例如德國藝術雜誌《世界藝術》(Weltkunst)、《阿波羅雜誌》(Apollo)、《藝術新聞》(Art Newspaper)以及《藝術與拍賣》(Art & Auction)等。

1.9.2 在學術期刊發表相關主題文章。

1.9.3 聯絡典藏該藝術家作品的博物館或是經營該藝術家作品的畫廊。

1.9.4 於博物館策劃一檔回顧展。

1.10 建置網頁公布總錄編制計畫,並提供聯絡訊息:

1.10.1 說明計畫的目標與範疇。

1.10.2 聯絡資訊以及個人簡歷。

1.10.3 邀請作品持有者提供資料與圖像。

1.10.4 提供通信住址。有鑒於類比照片相較於數位資料比較不容易被複製,透過傳統信件寄達的東西也比較能顯示圖片及資料來源,方便編制者辨識作品持有人及位置。

1.11 網站需規劃一個安全的交流平台,保護專家學者於平台上討論作品、上傳並儲存資料和圖像。這種做法對於總錄進入最後出版階段時是很有效率的方法,不過對於內容的公開程度需要特別留意。


2. 實際工作:蒐集

2.1 高品質的圖片:

2.1.1 可以的話,請要求兩種檔案格式:同個圖像的RAW圖檔(彩色或灰階照片)和TIF檔(或是其他不失真的圖檔)。RAW檔是最「真實」的數位影像形式,作為標準參考也很有價值。若是「失真的圖像」如JPEG檔,資料會被壓縮以讓檔案變小,就會喪失細節。

2.1.2 建立最小解析度,且必須是一個量度單位的固定值;也就是說,要求的不是檔案大小,而是例如每個單位像是一英吋裡有多少像素。品質及再現性好的最小要求數值是300 dpi(也是歐洲通用的圖像再現的標準),不過高品質影像的解析度可以再更高。如果沒有辦法,至少取得有細節的照片作表面研究。必須能達到圖像之間互相比較的目的。

2.1.3 如果自己拍攝,要向專業攝影師諮詢以建立有效的參考準則。

2.1.4 蒐集檔案庫照片和能看出藝術品在經特別修護之前、期間及之後的狀態的照片。


2.2 蒐集資料:

2.2.1 以早期大師及十九世紀的藝術家為例:可以尋求照片典藏(photo collections)、專門的圖書館及研究機構,如紐約的弗里克藝術文獻圖書館(Frick Art Reference Library)、洛杉磯的蓋堤研究中心(Getty Research Institute)、倫敦的維特圖書館(Witt Library)等等,以及博物館和畫廊的檔案庫。

2.2.2 以現代及當代藝術家為例:尋求畫廊檔案庫以及藝術家後代/家屬。聯繫工作室檔案庫並訪談藝術家人際圈。


2.3 第一手檢視作品,藉由:

2.3.1 聯絡博物館、藝術品買賣商及藏家以充分地研究真品或是可能的真品。

2.3.2 造訪拍賣及藝術博覽會去看一些浮出水面而沒人知道的作品。


2.4 檢視作品的時候要拍照,照片內容包含:

2.4.1 正面及反面。

2.4.2 戳記、印章、標記、題字及其他作品反面的標記。

2.4.3 帆布基底材的包邊,可以透露一些資訊如重新裝裱、畫作狀況、裱褙等等。

2.4.4 木板油畫(panel paintings)的邊緣會顯示顏料痕跡(cutting or shaving)。


2.5 檢視作品的時候:

2.5.1 測量高度、寬度(若為木板油畫也要測量油畫板的厚度,另外如果畫作板面構造由一個以上的板子所組成,就要個別量每個板子的寬度)。

2.5.2 作詳細的筆記(帆布沒有裱褙,架置了一個小型、刻度精細的「L」型尺,從畫作反面特寫看,L型尺與帆布的經緯紗對齊,可以讓你之後有需要時能記錄帆布紗支密度;油畫板顯示了紋理方向)。

2.5.3 前述資料和圖像可以幫助釐清各種相關層面如使用的技巧和媒材、創作的地點和時間、之後的去向及所有者、手法質感、作者歸屬及保存狀況。基底材的技術細節很容易記錄,而且對於建立藝術家使用材料的模式也很有用。


2.6 必須記下一個大致但確實的狀況說明,要特別注意作品狀況有無太多後製介入,是否足以主張作者歸屬。狀況良好的話會是:

2.6.1 表層顏料層並沒有因為凡尼斯褪色、變黑或是蒙上塵土而凋落。

2.6.2 大部分原來的顏料層都有保存下來,藉此可觀察藝術家的筆觸和質感。


2.7 研究作品出處。

作品出處包含文件記錄,囊括所有者姓名、持有的時間和轉移過程(如遺產繼承或是藉由買賣商或拍賣購買),以及從作品創作出來那一刻到目前為止的收藏地點。



2.8 相關衍生問題:

2.8.1 作品出處很容易偽造。因此要謹慎參考已經出版發表的作品出處,切勿沿用二手文獻。

2.8.2 找出在某特定期間作品持有人並不容易,通常也不太可能。

2.8.3 若是現當代藝術家的作品,總錄編制者通常會碰到的問題是資訊來源不公開。這也會發生在早期大師及十九世紀藝術家作品比較近期的收藏記錄。如果資訊不讓總錄編制者知道,通常也就不會允許放進要出版的總錄裡。一定要讓作品持有人填寫文件表述他們希望怎麼標註引用來源


2.9 指南、方法與工具:

2.9.1 參考國際藝術研究基金會IFAR(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of Art Research)網站上的作品出處指南:http://www.ifar.org/provenance_guide.php

2.9.2 參考「N.H. Yeide et al., The AAM Guide to Provenance Research, Washington 2001.」。

2.9.3 參考Google圖片,但要小心偽作。

2.9.4 參考作品展覽歷史,查詢作品出借來源(查閱展覽圖錄的附註)。

2.9.5 參考拍賣記錄,查閱拍賣圖錄的附註,除印刷版外可使用線上彙編的資料庫,如:

2.9.6 參考畫廊記錄(可查閱畫廊畫冊和史料庫)。

2.9.7 參考藝術家的記錄、書信和藝術家在照片背後書寫的文字。

2.9.8 找複製版畫(reproductive prints)(主要以早期大師而言)。

2.9.9 找尋其他出版品中的重製圖像。

2.9.10 找尋藝術品同時期或是之後的複製品(主要以早期大師而言)。

2.9.11 參考相關、出版過的一手來源的文件,例如有提及這些作品的日記或日誌。

2.9.12 參考畫作反面、內框和畫框上的印章、記號、題字和標記。

2.9.13 參考前面有提到的(在「蒐集資料」部分)照片典藏、專門的圖書館和研究機構。

2.9.14 參考作品之前持有人的傳記(可查閱傳略辭典和線上歷史新聞資源)。

2.9.15 參考藝術家主要贊助機構的檔案庫。

2.9.16 參考藏家的遺囑清單。




Recent Posts

See All
「別讓臺灣成為偽作的天堂!鑑定鑑價制度亟待建立」系列專文 (6) 美國鑑定機制觀察 揭開真偽的面紗,從鑑定細微開始

陳韋晴 Joanne Chen 本文收錄於 2011年, 典藏今藝術 全球藝術品交易缺乏管理,許多檯面下以及無金流紀錄的交易,鑑定鑑價機制只是大環境中的一個環節,卻是能平衡市場與抑止欺騙交易衍生不可或缺的一環。建立一個完善的藝術鑑定鑑價機制需要公私部門協力,從鑑定鑑價組織與...

 
 
 
「別讓臺灣成為偽作的天堂!鑑定鑑價制度亟待建立」系列專文 (4) 日本藝術品鑑定與鑑價制度概述

黃亞紀 本文收錄於 2011年, 典藏今藝術 日本現當代藝術品的鑑定與鑑價,現今沒有具公信力的執行機構。關於藝術品的鑑價部分,曾於日本經濟泡沫時為企業收藏藝術品、並於泡沫破滅後處理企業藝術品資產的Miyake Fine Art三宅伸一表示,要了解日本藝術品的鑑價必須先了解日...

 
 
 

Contact us:

Supported by

文化部

Hosted by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

Copyright @ 2016 by Taipei Art Economy Research Centre

Success! Message received.

bottom of page